古人如何喝上冷饮?
2400年前中国古人已经用“冰箱”了
曾侯乙铜鉴缶。
(相关资料图)
铜缶。
缶盖。
铜鉴。
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人炎炎夏日如何喝上冷饮,如何让食物保鲜,确实是一大难题。根据考古发现,2400年前的曾国人铸造的铜鉴缶可用冰块给酒降温,成了中国最早的“冰箱”。
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张晓云向公众推介镇馆之宝、精品文物,选择了收藏于该馆曾侯乙展厅的曾侯乙铜鉴缶进行解读。
张馆长说,这件铜鉴缶在曾侯乙墓出土的15000多件文物中比较特别。从功能讲,它是历史上最早的“冰箱”,使用时,在方缶里面盛酒,鉴与缶的缝隙中可用来盛冰,以达到冰酒的效果。这反映了在2400多年前,中国的古人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用冰技术,在当时的条件下对自然冰的开采、运输和储存的难度可想而知,青铜时代先民的智慧由此可窥一斑。
“铜鉴缶具有实用功能,除了可在祭祀和宴飨的时候冰镇酒外,也可用来保鲜食物。这件带有生活气息的器物,在炎热的夏季给古人提供了更高的生活品质,可见古人已能利用科技手段和采冰的技术来赋能自己的美好生活。”
6月14日,记者来到省博,在曾侯乙展厅找到这件曾侯乙铜鉴缶。讲解员张玉珊正为围绕在铜鉴缶周围的外地游客讲解它的“冰箱”功能,还介绍了铜鉴缶旁边的一件铜过滤器,告诉游客它用来过滤酒。周代祭祀用酒多为“五齐”,即五种未经澄滤的薄酒,里面有糟粕,饮用时需稀释后加以过滤。游客们听罢啧啧称奇,有游客竖起大拇指。
省博专家介绍,曾侯乙铜鉴缶在随州出土时有两件,另一件目前在国家博物馆。这件铜鉴缶同时是一件设计非常精巧的器物,里面的方缶和外面的方鉴,是通过三个套钩和一个小孔进行连接,达到稳定的效果,使用时非常稳固。
铜鉴缶高61.5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除了工艺设计精巧外,整体的造型非常端庄凝重,四周是八个龙形的耳,周边布满了蟠螭纹,底部是四个昂首张口的小怪兽。小怪兽虽很小,装满了酒和冰之后承重是没有问题的,说明制作这件青铜器的匠人对力学的掌握已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鉴和尊缶均饰以变形蟠螭纹、勾连纹和蕉叶纹等,并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鉴的圈座附有四兽形足,缶盖呈方形隆起,四角附坚环钮,直口、方唇、溜肩,鼓腹下折内收,圈足缶身腹部四边各有一坚环耳。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缶阵造型,其原型就来自此。开幕式上气势恢宏的2008人缶阵,听声音很像是在敲鼓,而这种乐器的形制,就源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铜鉴缶。
不少网友把省博所藏曾侯乙铜鉴缶的照片、视频发到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上。一位广东省博物馆的研究员在所发视频里说,铜鉴在当时是用来装洗脸水的,也可以当镜子用,缶是装酒的器物,在冬天往鉴里装满热水,可以加热缶里的酒。这件铜鉴缶,实际上可以让曾侯乙和其他曾国贵族喝到“冬暖夏凉”的酒。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