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补充资本的需求正持续释放。华泰人寿近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新增注册资本6.8亿元,本次增资后,该公司注册资本将达约43亿元。不止华泰人寿,6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包括阳光保险、国宝人寿、财信吉祥人寿等在内的15家险企或发布增资计划,或增资方案获批。
(资料图片)
整体而言,今年以来,险企拟增加注册资本资金规模共超150亿元。险企增资“补血”背后,谁在力挺?中小险企补血“压力山大”,如何缓解?
中小险企是“主角”
险企持续平稳发展离不开资本金的支持。
从年初爱心人寿增资3.2亿元获批,到近日华泰人寿公布拟增资6.8亿元的方案,险企今年以来延续了去年“补血”的趋势,正加快增资步伐来进行“输血”。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有包括阳光保险、太平财险、太保财险在内的15家险企发布增资计划或增资方案获得监管批复。从规模来看,中小型险企依旧是增资“补血”主力军,其中包括财信吉祥人寿、华贵人寿、国宝人寿、君龙人寿、汇丰人寿、泰康养老、中原农险、爱心人寿、复星联合健康、长城人寿等。
从增资金额上看,多集中于5亿-10亿元。从出资主体来看,国资股东发挥着关键作用。
长城人寿增资公告显示,3家机构参与了长城人寿的此轮增资,将共同为长城人寿注资近11亿元,其中两家新股东均为国资背景。
不止长城人寿,地方国资对所在地险企增持的情况频现。比如,中原农险5月公告称,拟增发18.91亿股,拟增资的股份由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农开产业基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地方国资背景股东认购;国宝人寿增资也有两家国资股东参与,分别是其第一大股东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在业内人士看来,地方国资入局不仅可以带来更多资源,还将利于增强企业的公信力。其实,除了地方国资加码,大健康产业的跨界联动也成为一大看点。时隔仅数月,爱心人寿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增资计划。近期,爱心人寿发布公告称,拟新增注册资本3亿元,将注册资本金从20.2亿元增至23.2亿元,若增资事项落地,爱心人寿将获得北京新里程健康产业集团第二次增资。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总体而言,在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国资股东的出资能力和出资意愿都较民营股东更强。但对于很多大型央企控股的险企而言,由于央企回归主责主业的要求,继续增加其对险企的投资很难获得国资委批准。但对于地方国资而言,大多数地方政府还是希望加大对金融的布局,因此地方险企也更容易通过增资方案。
自我“造血”能力
保险公司密集增资“补血”,意在提高偿付能力。
周瑾表示,2022年偿二代二期规则正式实施,采用更加严格的资本认定标准和风险计量因子,加上资本市场的波动使得保司投资收益下降甚至净资产减少,行业整体的资本补充压力很大。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185家保险公司中,累计有27家保险公司处于偿付能力“不达标”状态。
与此同时,部分中小险企的增资难度陡增,这背后离不开近两年民营资本布局保险业的热情整体下降这一大背景。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2》便指出,保险业资本供需不匹配将导致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保险公司资本压力增大。
业内人士指出,在此背景之下,提升险企自身的“造血”能力才是稳固其长久发展的根基。
值得关注的是,监管也在不断拓宽险企的资本补充机制。2022年8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公司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保险公司可通过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补充核心二级资本,进一步拓宽了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渠道。
不过,提高“造血”能力对于险企而言并非易事。对于建立险企的自我“造血”能力,周瑾表示,险企要摒弃规模执念,要打造价值创造能力,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通过自身竞争能力来提升盈利水平,通过剩余边际的盈余留存,再辅以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方式,以获得自我的资本补充能力来支撑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此前对记者表示,对于经营较好的保险公司,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内源性融资也是重要的资本来源。另外,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再保险的方式降低财务风险,防范因赔偿支付较多而引发的资本不足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 胡永新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