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4月9日电 题:昔日抛荒田 今朝春耕忙——闽北山垄田改造复耕一线见闻
(相关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郭圻、秦宏、姜克红
图为南平建瓯市迪口镇下房村的山垄田整治现场。新华社记者秦宏 摄
经过一场春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彭墩村村口的田里,200亩丝瓜苗长得更加粗壮、翠绿了。这块昔日村民口中的“沼泽田”,焕发出勃勃生机。“去年我们试种了120亩丝瓜,每亩收入1万多元,今年扩大了种植面积。”当地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贵富说,合作社带动了30户农户就业,去年户均增收2.8万元。
彭墩村地处山区,有上千亩山垄田,泥浆齐腰深,难以耕作。近年来,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政府部门号召下,陆续对其中的300多亩山垄田进行改造利用。林贵富介绍,下半年丝瓜收获后,他们还将种植土豆、草莓、西红柿、水果玉米等作物,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增加农户收入。
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资源稀缺。近年来,福建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治理利用长期撂荒的山垄田,成为其增加粮食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记者近期在山区走访发现,不少之前耕作条件差的山垄田,经过复垦和改造提升后,成为农民眼中的“香饽饽”。
图为南平建瓯市迪口镇改造后进行“稻渔共作”项目的山垄田。新华社记者郭圻 摄
“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在福建省南平建瓯市迪口镇下房村一片刚整理好的山垄田里,村民林玉琴正忙着进行深耕,准备今年多种几亩。“现在耕作起来方便了,村里不少留守老人也想种几亩。”林玉琴说,村里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之前很多山垄田分散、狭小,土瘦、水冷、泥烂,“老人种不了,年轻人不愿种,现在不一样了,而且种粮政府还给补贴。”
下房村去年复垦利用了400多亩山垄田。从空中俯瞰,整治后,由小丘田组成的十几块大丘田,如鱼鳞般嵌在山坳中。负责下房村山垄田改造项目的农场负责人庄明告诉记者,改造后的田地,初步解决了机械化耕作难题,可以进行规模化经营。去年他们试种水稻,算下来,每亩有近200元利润。今年,他们计划把改造面积增加到800多亩。
如何让更多农民能种、愿种山垄田,成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练进旺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他致力于通过“稻渔共作”来提高山垄田收益。2021年以来,他在迪口镇试验的种植水稻和养螺项目已经从58亩扩大到去年的近300亩。
“投下去以后,可以多喂些笋壳菜叶,既能当螺的食物也能肥田。”练进旺一边指导农户投放“中华圆田螺”苗,一边给记者算账:去年他们选种浙香银针等水稻品种,配合养螺,管理好可以使一亩田产值提高3000元左右,对农户来说有较大吸引力。
图为南平市浦城县九牧镇黄毕村种粮大户连孝平在整理耕地。新华社记者姜克红 摄
眼见为实,农户也有了积极性。隔壁西坑村67岁的村民游家全之前主要经营锥栗和毛竹林。今年,他在政府部门支持下,主动改造了9亩山垄田,准备进行“稻渔共作”。
据练进旺介绍,目前他已和国内多个水稻、水产科研院所专家合作,进行更多的“稻渔共作”品种和技术探索;同时不断完善农产品产、供、销体系,以及打造品牌,带动更多农户参与。
据南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底,南平市已开发利用撂荒地5.98万亩。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持续整治山垄田等撂荒地,大力推广中小型农机具以及“滴滴农机”服务模式,降低农户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同时激发“新农人”等参与整治的积极性,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